首页 > 中医养生

按这些穴位预防7种疾病 按足三里穴治肠胃病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5-06-17

穴位养生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通过按摩穴位可治疗身体疾病,除了疾病的痊愈,还会补充治疗,防反复,那么每天如何按揉身体可以预防7种疾病呢?按摩哪些穴位可治病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医的穴位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身体是透明的,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线路图,而在这些线路上面布满了一个个小点,这些线路样式的就是人体的经络,而这些点就是我们本文所说的穴位,其实穴位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依靠中药的内部调理以及穴位的刺激,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其中穴位的按摩是主要的实施方式,其操作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渗透力比较强,通过穴位的刺激让血气真正的循环起来,从而有利于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的功效。

穴位保健

1. 胃肠疾病

在消化系统中,主要的消化场所是胃肠道,却也是最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因为今天的我们,为了生活的更好,为了家人生活条件的优越,都化身成为了“拼命三郎”,早出晚归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熬夜加班更是不在话下,所以根本没有闲心停下来好好欣赏路途的风景,更别说吃饭的时间,更多的是囫囵吞枣,随便吃一点,还要接受生活和工作的多种压力,久而久之食欲也就越来越差,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在中国,在很多的国家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景象,因为我们太忙碌,这种忙碌有的时候是被逼无奈,所以只能默默的承受,但是这并不能让我们放弃追求健康,不是吗?中医就为我们提供了很简便的预防和治疗方式,就是通过穴位的按摩,来刺激胃肠道的功能。

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虽然带有“足”,但不是在脚上,而是在膝盖的下约3寸的地方,也就是大概四根手指的横宽度,这里是小腿胫骨外侧一个凹沟处,找到穴位按摩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力度的大小,因为按摩的时候会伴有酸麻的感觉一直传达到我们的脚背,这一按摩可以刺激胃肠经络,有利于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疾病。

2.心脏的保护者

心跳的跳动是人类身体的器官中最美的“舞姿”。我们的心脏是强大而又弱小的,强大在于它撑起了所有的血气供给,弱小在于它的承受能力,据临床数据显示,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生命剥夺者之一。

内关穴:这一穴位是心包经上的穴位,主要位于腕横纹上2寸处,长期按摩刺激主要治疗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疾病,也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穴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缓解呼吸憋闷、心烦心悸等症状,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记载:“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3.肾病的良药

长期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疲劳与我们纠缠不清,也严重的影响我们的“肾”活的能力,而中医认为“肾主藏五脏之精”,而精气是生命得以运转的主要能量,据临床数据显示,肾脏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与肾有关的疾病,正在不断的剥夺健康的生命。

太溪穴:这一穴位的位置是在脚上,位于足内侧,在內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长期的按摩有利于缓解肾脏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症状,是足少肾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在中医的穴位中有着“回阳九穴之一”的美誉,有利于缓解肾炎等疾病的症状,长期按摩之后有利于使血压有所降低,尿蛋白的含量也逐渐的减少。

4.消除黑眼圈的天然“化妆品”

黑眼圈又被称为是“熊猫眼”,主要是形似,而黑眼圈也确实影响着我们的美观,有些黑眼圈还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所以很多女性热衷于消除它,也让商家有了可乘之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的长期不规律,眼睛部位肌肤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开始慢慢的流失,就会形成黑眼圈或者眼袋了。

攒竹穴:其实很多化妆品和护肤品还是会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的,而中医认为最天然的护肤品其实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是穴位的按摩,尤其是攒竹穴的按摩,位于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用食指轻轻的按压,注意按摩的力度不宜过重,按摩的时候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有利于消除黑眼圈。

胃病的十大常见症状

胃病,即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等。症状较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①胃部疼痛

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隐痛的原因较多,表现形式也复杂。病因包括受寒、气滞、血瘀等,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

②胃部气胀

如果脾胃运化失职,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胃内的气体不能及时、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气胀。

③出现食胀

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肠胃蠕动过慢,都会导致食胀。

④舌淡无味

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导致脾虚,都会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⑤口苦口臭

这是肝胆受热产生的典型症状,胆气上泛的表现。胃病患者常见口臭、口苦、舌苔发黑等症状,同时伴有胃痛、胃胀。

⑥面色蜡黄

胃病患者病史过长,面色容易萎黄、黯淡无光。

⑦舌苔颜色

正常的舌头,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光泽,有润泽,舌苔薄白。胃病初期,舌苔黄,口有异味,此为实证。时间久后,舌苔转白,便秘者舌质肥厚,疼痛者舌质有瘀斑。

⑧恶心呕吐

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引起的胃病,容易造成患者恶心呕吐。

⑨打嗝嗳气

跟情绪有关,或者因吵架、压力过大等导致的胃病患者容易有此症状。

⑩出现烧心

胃黏膜充血、胃酸过多,均会造成烧心的感觉,主要是胃部灼热、发烧的感觉。

足疗保健功效 按摩八个穴位治疗胃病

脚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脚上的六十余个穴位与五脏六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过按摩脚可以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功效。那么足疗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效果好不好呢?胃病治疗保健法加强按摩部位有:肾上腺、十二指肠、胰脏、肝胆。下面一起来看看。

1.太阳神经丛:位于双脚脚底二三趾脚掌骨关节下方,肾脏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凹陷的感觉。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上下扣按摩。

2.胃:在双脚大脚趾下方第一骨头下方的凹陷处。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

3.肾上腺:在太阳神丛下方的最深处,肾脏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小洞向下陷的感觉,肾上腺是脚底最深凹处,是一个比较难找的反射区。按摩时是找到凹陷的地方时,一压一放的方式按摩。

4.胰脏:在双脚脚底内侧胃的下方,触摸时有微凸颗粒的感觉。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

5.十二指肠:位于双脚脚底内侧胰脏下方与膀胱反射区上方,用手触摸时会有凹陷的感觉。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

6.肝胆:位右脚脚底一半上方与三四趾脚掌关节下方是肝反射区。另用手触摸时有一长条凹陷的沟是胆的反射区。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下方向按摩。

7.胸部淋巴腺:是淋巴腺总开关,位于双脚脚背大拇趾与食趾之间凹陷处。按摩方向是由外侧往脚后跟方向推。淋巴腺中的淋巴液在人体中负责血管与血管连系,也能在肠内吸脂肪和运送脂肪的工作,淋巴球更能吞噬细菌,增强抵抗力。

8.上身淋巴腺:位脚背双脚内侧,踝关节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凹陷的感觉。按摩时要从外侧往内侧方向推。

冬季调理胃病三食疗

我们知道现代的年轻人因为生活、饮食习惯不规律而导致了多种身体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胃病,那大家知道得了胃病应该怎么调理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三款食疗方,还你胃部健康,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一、益脾饼

配方和服法:红枣500克,煮熟去皮核。取枣肉250克,鸡内金60克、生白术120克、干姜粉60克;将鸡内金、白术洗净,以文火焙干,研成细末,加入干姜粉和枣内,同捣如泥,制成小饼,放入烤箱内烘干,取出放入塑料食品袋内备用。该饼色、香、味俱佳,空腹当做点心,餐后充当零食,细嚼慢咽,有滋有味,不仅病者爱食,小儿也喜欢吃。

功效:大枣味甘,能温补脾、益气养血。现代医学证明:大枣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蛋白质是溃疡创面修复所不可缺少的材料;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鸡内金甘涩性平,能健胃消食。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综观全方,具有补脾温中、健胃消食的功用。

适应症或禁忌:仅适用于消化性溃疡病尚无出血,中医辨证为脾虚寒型者,表现为:胃痛绵绵,喜温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若脾脘灼热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属于肝胃郁热型者,则不宜食本饼。

二、鲜芦根粥

配方和服法:新鲜芦根100克、青皮5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将鲜芦根洗净后,切成一厘米长的细段,与青皮同放入锅内,加适量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改文火煎20分钟。捞出药渣,加入洗净的粳米,煮至粳米开花,粥汤粘筒。端锅前5分钟,放入生姜,一日分2次温服。该粥粳米的醇香与芦根的清香结合,食起来滑利可口,另有一番滋味。

本方功效:芦根清热养阴,青皮行气止疼,生姜和胃止呕,粳米养胃益脾。以上诸药配伍得当,共达泄热和胃,养阴止痛之功效。

适应症和禁忌症:该粥适应于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为肝胃积热型者,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若胃脘痛畏寒喜暖,大便溏泄,则不宜服此粥。

三、中药田七藕汁炖鸡蛋

有止痛、散瘀、止血的功效,可用以治疗胃溃疡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肺结核咯血等症。这民间验方亦是自古已有的,据《同寿录》记载,用“鸡蛋一枚,打开,和三七末一钱,藕汁一小杯,陈酒半小杯,隔汤炖熟食之”,“治吐血”。田七能止血、止痛、散瘀。藕汁如《日用本草》记载能“清热除烦,凡呕血,吐衄,瘀血,败血,一切血症宜食之”。

材料:田七末3克、莲藕一段、鸡蛋1个。

烹制:莲藕洗净,削皮、榨取藕汁约50毫升(1/5碗量)置碗中,鸡蛋去壳与田七末一起放入搅拌,亦可加入少许冰糖调味,隔水炖1小时。服食,为1人量。

治胃病要从饮食下手

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普通人群中已有近七成患有胃病。而由于学习压力和喜喝冷饮,胃病患者更是已呈低龄化趋势,在胃病患者中,中小学生已占了将近一成。肠胃病专家建议说,一旦出现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早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并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饮食不规律易伤胃

俗话说,“胃病是吃出来的病”,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最易损伤胃。

专家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早上起床晚,顾不上吃早餐,午饭在外随便应付点,晚上加班完后,大吃一顿,一日三餐,饥饱不均。进食间隔时间太久,胃早已经排空,过多的胃酸侵蚀胃、十二指肠粘膜,易导致消化性溃疡,还会使肠液分泌和蠕动受到抑制,导致腹胀、便秘等症状。肝、胆、肠、胃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脏器受到损害,则会影响其他脏器。三餐不规律易造成胆汁淤积、胆结石等症,遂影响肠胃对脂肪的消化。

此外,爱吃冷饮也会导致肠胃疾病。夏季,大量进食冷饮,冲淡了胃酸和胃蛋白酶,影响消化功能。有的人贪凉饮冷,冰淇淋、雪糕、冰镇啤酒、冰镇西瓜、冰镇饮料等,图一时之快,却留下胃病隐患。
“恐癌症”也会诱发胃肠病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常常茶饭不思;而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食欲倍增。事实上,胃肠功能的改变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某些突发事件、家庭和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的紧张、工作压力增加等导致的疲劳、焦虑和心情抑郁,可使溃疡病发生率明显升高”,专家说,从临床看来,精神压力也常会导致肠胃疾病,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也常常与情绪变化有关。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非科学性误导和医务人员的不当解释,也常常可加重或诱导胃肠疾病。如对某些所谓的癌前病变的错误解释和过分夸张,常常使许多患者感到恐惧,终日惶惶不安,多方奔走求医,甚至不听其他医务人员的正确意见。如有位病人家属听说大蒜防癌,就每天给患者煮大蒜水喝,不久病人出现了胃痛。

专家建议说,当出现消化道症状时,患者应及早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做相关检查。

勿把胃病当小病

慢性胃炎是很常见、很普及并且容易复发的一种疾病。为了预防患上这种“流行病”,应当保持正确的饮食规律,一日三餐,饭吃八分饱,少吃零食,切不可暴饮暴食。

专家说,一般的食物在胃中约4小时左右,即被全部排入肠中,因此除晚餐至次日早餐外,每餐进食时间相隔在4―7小时为宜。这是因为,相隔时间过短,胃中食物未消化尽,而又进食,胃得不到休息,会影响胃的功能,久而久之容易的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而进食时间相隔过久,胃早已排空,过多的胃酸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易发生消化性溃疡,还会使肠液分泌和肠道蠕动受到抑制,导致腹胀、便秘等症状。此外,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其饮食的频次、量和质等,不能同正常人一样,必须严格按医生的指导进行。

■记住胃的不满征兆

古人云,十人九胃病,说明自古以来胃病都是很常见很普及的一种疾病。其中慢性胃炎占大多数。主要表现有:

(1)疼痛。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隐痛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也复杂。病因包括受寒、气滞、血瘀等,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

(2)气胀。这也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脾胃运化失职,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胃内的气体不能及时、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气胀。

(3)食后腹胀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肠胃蠕动过慢,都会导致食胀。

(4)舌淡无味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导致脾虚,都会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5)口苦这是肝胆受热产生的典型症状,是胆气上泛的表现。西医检查规类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如果您有以上的症状那么请你找专业的医生诊治吧。

■胃病食疗法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三分治,七分养”。大多数病人经药物治疗,症状明显好转,但忽略了饮食调理,病情容易复发。因此,胃脘痛(慢性胃炎)病人在饮食方面有下列注意事项: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应做到定时进餐,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

2.避免食用过于粗糙、坚硬、生冷、过热的食物,不食浓烈的香辛辅料。

3.少食腌渍、烟熏、腌制、油炸食品。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细软而易消化的食物,患者可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食谱。

4.严禁烟酒。有人统计,每天吸烟20支左右以上者,胃炎的发生率为40%左右。高度酒对胃粘膜的损伤甚至于吸烟,每天饮白酒2~3两者,胃炎发生率高达60%;饮酒成瘾者,胃炎发生率约为80%左右。

5.尽量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扶他林等。胃脘痛(慢性胃炎)患者应是长期甚至终生坚持上述饮食原则。患者切勿因为胃暂时不痛了,便又开怀畅饮,暴饮暴食,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6.吃饭前后不生气、不负重、不受凉。不生气,指不能恼怒,以免食欲锐减或饭后不能及时消化食物,不负重,指饭前饭后不做重体力劳动,不快步奔跑,以免发生意外病变。不受凉,指不要当风受凉,要注意腹部保暖,以免加重病情。

■胃病常用保健方

1.人参煨猪肚:猪肚1个,人参15克,干姜6克,葱白7根,糯米150克。将猪肚洗净,葱折去须切段,糯米洗净,一起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沙锅内加水,将猪肚放入锅内,先用武火烧沸,撇去汤面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至极烂熟。空腹温食。具有治疗胃虚寒症,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泄泻。

2.莲子粥:莲子50克,糯米50克,红糖一匙。莲子用开水泡胀,削皮去心,倒入锅内,加水,小火先煮半小时备用。再将糯米洗净倒入锅内,加水,旺火10分钟后倒入莲肉及汤,加糖,改用小火炖半小时即可。作早餐或下午当点心吃。有补中燥湿、健脾暖胃、止泻敛汗、安神固精之效。适合于胃寒怕冷,遇冷则泻,睡眠不佳的患者。

推荐阅读:

  1. 胃病的十大常见症状
  2. 足疗保健功效 按摩八个穴位治疗胃病
  3. 冬季调理胃病三食疗
  4. 治胃病要从饮食下手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8293.html
本文标签: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