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张仲景著作 《金匮要略》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21-11-16

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 《金匮要略》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 张仲景的重要依据。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金匮要略》自北宋刊行后,历代均有刻本传世。其中常见的有明代赵开美刻本。历代注释和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亦颇多,但远远不如《伤寒论》。

医学上dbp是什么意思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医院检查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医学术语的英文缩写,经常被这些缩写所困扰。Dbp就是其中之一,那么dbp在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医学上dbp是什么意思

医学中DBP术语是指舒张压,即血压中低压,D是舒张压的缩写,BP代表血压,也就是血压的缩写,所以DBP指的是舒张压,简称舒张压。DBP的正常范围是60-89mmHg。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则90mmHg,属于血压升高的范畴。如果DBP为&lt60mmhg,说明舒张压下降。

舒张压是检查血压是否正常的辅助方法。舒张压是心脏舒张,动脉弹性收缩时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也叫低压。通过这项检查,可以判断病变部位和相应的症状。受检者半小时内禁止吸烟和喝咖啡,并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5~10分钟。检查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不可过度紧张,以免影响结果。

注意事项:保持正常的饮食和作息时间。检查时要求:被检者半小时内禁止吸烟和饮用咖啡,在安静环境下休息5~10分钟,检查时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检查时不宜过度紧张,以免影响结果。

当舒张压出现异常时一定要密切观察,如果超过正常指标,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希望这篇回答能帮到您,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医学上的解脲支原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解脲支原体阳性其实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它还会引发慢性宫颈炎症和阴道炎症等疾病,使女性的生殖系统受到影响,很多妇科疾病都是由于解脲支原体阳性引起的,但很多女性对于这一专业名词都不太了解,所以解脲支原体阳性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医学上的解脲支原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解脲支原体阳性就是支原体阳性,因为解脲支原体就是支原体当中的一种类型。解脲支原体阳性并不一定有疾病的表现,阳性表示在人体的某个部位有支原体存在。

抵抗力下降

妇女妊娠后,由于孕激素的增加,抑制了细胞免疫,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到解脲支原体的感染。注意:解脲支原体感染会造成流产。经调查发现,解脲支原体的阳性率高达40%以上。因此,对不明原因的流产,尤其是多次流产者,应考虑有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受感染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经产道娩出时,也易被感染。常见的有新生儿眼炎,其次为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其他还有中耳炎、咽喉炎等。注意:解脲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女性生殖器官病理性改变,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

不洁性生活

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原因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多见于年轻性旺盛时期,尤多见于不洁性交后。当泌尿生殖道发生炎症,粘膜表面受损时解脲支原体易从破损口侵入,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支原体感染后,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因此,很难被患者觉察,也易造成医生漏诊。

细菌滋生

女性尿道短,仅约3~5cm,直而宽,尿道括约肌薄弱,且尿道口大,细菌易上行侵入膀胱。而女性膀胱排空不如男性完全,残余尿量较多,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滋生。产后由于阴道及子宫创伤、感染、全身抵抗力降低、产程过长、难产等因素,也易引起尿路感染。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中医学传授六个长高秘籍 能协助孩子长高的食材

孩子正处在发展生长发育的金子阶段,在这个时候假如很少留意饮食搭配的科学安排和配搭便会立即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下边大家看一下有什么方法有利于孩子长个子呢?

中医学教给六个长个子秘笈

1、肩倒立

仰卧,后背碰地,双臂放置身体两边,渐渐地伸出两脚离地,并尽可能往上伸出,两手拉住腹部后才,扛起腹部避开床体,为了更好地维持身体均衡,可弯折膝关节。

2、仰卧屈膝

仰卧,脚部伸直,双臂向两边伸开,与此同时拉高,手指头伸开,渐渐地伸出左腿离地,并用劲向后蹬出,保持三十秒,换到另一边反复做。

3、仰卧扭曲

仰卧,脚部撑直,两手紧抱头顶部后才,右脚伸直放置床边,身体向右边扭曲,并弯折左脚膝关节呈九十度,使左脚放置右脚的右边,换到另一边反复做。

4、仰卧伸腿

仰卧,后背碰地,双臂伸直紧靠木地板,左膝关节弯折,左腿掌彻底碰地,右脚伸直并伸出,使两大腿根部面维持在一个平面,右腿尽可能向上边拓宽,保持三十秒,换到另一边反复做。渐渐地释放压力身体,与此同时调低右腿保持60秒钟,调低右脚,反复做。

5、四肢望天

仰卧,后背碰地,双臂伸直偏向上边,并维持与肩同宽,手掌心相对性,两脚闭拢,与此同时伸直两腿并抬离木地板,直到胳膊与脚部平行面,头顶部略微往后仰,保持三十秒,换到另一边反复做。

6、桥式

仰卧,后背碰地,双臂伸直并紧靠身体,膝关节弯折,脚板彻底碰地,提臀吸气。双臂渐渐地撑紧,与此同时伸出屁股离地,并尽可能拉高,使大腿根部面与身体侧呈一条平行线,脚部撑直,保持三十秒,反复做数次。

能协助孩子长高的食物

1、黑大豆

黄豆是认可的高蛋白的食物,在其中蛋白质含量最大的就是是黑大豆了,并且黑大豆的发热量低,多吃不害怕长胖。能够和稻米一起熬成饭,或是碾成黑豆浆。假如孩子抵触黑大豆,能够吃花生。

2、牛乳

要想孩子长个子,牛乳是不能缺乏的食材。由于牛乳中带有有益人体骨骼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钙。每日喝3杯牛乳就可以摄入到发展期必不可少的钙元素。但也会出现的孩子不太喜爱牛乳里面的奶腥味儿,假如家里孩子讨厌喝纯牛奶,何不让他与酸牛奶,吃乳酪。

3、西兰花

西兰花中含有铁和钙,正处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必须补铁剂和钙,能够多吃菠菜。可是很多孩子都很抵触西兰花,立即依照成年人口感制成的西兰花,孩子通常不喜欢。因此 能够把西兰花剁碎,混到三角饭团里边。

4、红萝卜

含有维他命a,能协助蛋白的生成。可是红萝卜有股独特的味儿,尤其是块状的红萝卜,味儿更浓,孩子不喜欢。因此 ,假如想让孩子吃胡萝卜,能够考虑到混和iPhone榨出汁。还能够把红萝卜切成小丁,倘若别的调料,制成蛋炒饭。

中医简介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

“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二字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

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此书是现存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

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伟大的集成之作。

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引起了传统中医界的重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时医学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一些人对传统中医一概加以鄙视,认为不科学,极力主张取缔;一些人拒绝接受新事物,认为西方医学全部不适合中国人。

有一些受过西方思想的人,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迫切探索发展中国医学之路,试图把西医学术加以汇通。当然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和医家们本身条件限制,其汇通中西医的活动,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

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悠久,自1982年国家《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之后,1991年我国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推荐阅读:

  1. 医学上dbp是什么意思
  2. 医学上的解脲支原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3. 中医学传授六个长高秘籍 能协助孩子长高的食材
  4. 中医简介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336380.html
本文标签:张仲景著 医圣 医学 张仲景